Thursday, August 13, 2009

Aspen, CO, 2009 (四)

第四天的行程打算去聽兩個Studio class, 晚上去聽American String Quartet, 這一天我沒有帶相機出門,因為前幾天該照的都照了 ,背著相機讓我覺得自己超級像觀光客,所以很輕便的就出門。



我去了Paul Kantor的studio class, 他之前在U of Mich, 現在在Cleveland Institute, 這場studio class上台的人水準都不錯,曲目分別是Bach Solo Sonata in G, Fugue, Don Pierre 的一首寫給比賽用的曲子,Brahms Violin Concerto, 3rd mvt,Prokofiev Violin Concerto in G, first mvt, Brahms Violin Sonatat in D 整首,還有個15歲小弟弟拉Wieniawski Theme and Variations。聽完了覺得有很多可學習的地方,我有寫了一些筆記。



聽完第一堂,跑去隔壁另外一堂Heard的,三人當中前面兩個人拉Sibelius Violin Concerto的第一樂章,坦白說聽完第一個我就想走了, 但想說不要這麼沒有禮貌好了,結果聽完第二個覺得剛剛怎麼沒有先走...... 不過studio class有時候會這樣,還沒有準備好也得上去拉就是。



聽完兩堂課將近四點半,回住的地方休息一下,把腦袋倒空,晚上再去American String Quartet的演出。



我之前聽過ASQ幾次,但老實說因為當時對弦樂四重奏經驗不足,所以總覺得Tokyo, Emerson對我來說比較有吸引力。那晚聽了ASQ以後他們在我心裡的地位升高不少。



那晚的ASQ曲目是Haydn, Prokofiev No. 2, 跟Mozart Clarinet Quintet.  我的位置是前面第四排,所以大家的一舉一動看的很清楚。他們一出場坐下來馬上就開始拉,樂章中間的休息也很短,第一小提琴的精準度、旋律性跟亮度,以及第二小提琴聲部的拿捏真是天衣無縫。以前我常常聽到四重奏裡的第二小提琴太弱或蓋過第一小提琴,(我曾經在台灣聽過一次Emerson SQ拉死與少女,那次通常拉第二小提琴的人拉第一小提琴,精準跟和諧度整個就是讓我大失望)  但那晚聽到的第二小提琴精準度跟音色上與第一小提琴的融合度高,每一個句子出來都是理所當然的感覺。整體來說,我發現他們的articulartion跟音長已經非常相近,(困難度是每種樂器響度不同), 但他們都用很寬的弓速跟抖音來統一他們的音色,因此共鳴的效果更好,融合度更高。



Mozart 的 Clarinet Quintet (與Joaquin Valdepenas) 我是第一次現場聽,真的是一首很美的曲子,我從來沒見過吹豎笛的人可以這麼輕鬆的跟弦樂融合在一起。我時常覺得豎笛在吹長音的時候總是嫌氣不足或是音色不夠飽滿,但這位先生肺應該是超大的吧,慢樂章的弦律吹得讓人肺腑都舒暢了。在最後樂章中有段超快速音,是豎笛跟小提琴之間的對話,這速度對小提琴來說已經很困難了,這位豎笛先生的聲部卻又響又清楚,簡直快要跟弦樂的spiccato有拼 (這位先生是Toronto Symphony的首席,最近的錄音有入圍葛萊美獎) 。



聽完音樂會覺得真開心,大熊還來山下的車站接我,因為我討厭黑暗中走路,怕遇到熊.....









(To be Continued)

1 comment:

  1. 期待看到studio class筆記的後續:)

    我最近也聽了Ingolf Turban和Hagai Shaham的大師班, 再找時

    間寫些筆記, 聽Shaham的時候一個台灣青年拉Sibelius覺得拉好

    ReplyDelete